MENU

行为经济学 笔记

October 7, 2020 • Read: 1578 • 生活

最近看了一门慕课 《行为经济学》,做了一些笔记,和教学大纲略有不同,便于自己的理解。
注: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获奖,行为经济学近些年很火,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甚至有宣称行为经济学要推翻新古典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是理性人假设),但是主流经济学界认为行为经济学是对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补充。

第一章 课程综述

1.1 行为经济学简介

概念:研究人的行为到底在什么方面有非理性的成分。

历史:(亚当斯-自由古典-08金融危机/17年诺贝尔)

内容:

损失厌恶:你买了一只股票,它忽然跌了,你明明知道它可能会继续跌,但是就是忍不住割肉。

时间偏好:你很努力的工作,希望攒很多的钱,可是你一上网就忍不住去剁手,计划和执行的不一致性,时间偏好的不一致性

社会性偏好:你的亲人生病了,你可能到医院里特别想要给医生一个红包,或者找到认识的医生才能够放心地让他去给你的亲人做手术。

概率判断偏误:各种媒体来宣传或者报道,你扶了老人就会被讹诈,你听这个报道就会觉得世风日下,之后所有的老人都不应该扶了。

决策:就储蓄而言,传统经济学是增高利率;行为经济学是增强其自控能力。

1.2 理性与非理性行为

  • 什么是理性人?人的决策必须是内在一致的。

     完备性:人要能够对选择排序。
     传递性:人的选择是内在一致的,不能朝三暮四
    
  • 什么是非理性人?

第二章 参照点与损失厌恶(风险偏误)

2.1 基本概念

参照点:现状或期望。是什么,会极大的影响你对事物的感知以及你的决策。

损失厌恶:人会把自己的结果和某个参照点对比,那么会产生损失和得到。人们害怕损失甚于喜欢得到。(前景理论)

2.2 影响

  • 产生过度风险厌恶

案例:股权溢价之谜

1889-1978年美国股市平均历史收益率为6.98%,无风险资产历史收益率为0.90%,股权溢价=6.18%

风险厌恶与参照点的位置:靠近(极度风险厌恶);低很多(风险厌恶程度降低,平损效应,庄家资金效应);高很多(风险厌恶程度降低,庄家资金效应)

注:风险态度与决策视野,看股票是看一天还是看一年。

  • 不愿意在有损失的时候交易

禀赋效应:持有者对自己拥有的物品的预期售卖价格要高于购买者 一般在1.5到2

那么为什么交易能够进行,原因有二,一是有经验的交易者禀赋效应会减弱;二是禀赋效应与参照点有关。

注:若参照点是卖出东西,而把东西真的卖出去的时候,就不会感受到损失。

处置效应:在资产卖出决策中所产生的由于损失而不愿意交易。

例如,卖赚钱的股票,而持有亏钱的股票;住房的处置效应比投资房更严重。

2.3 措施

目标行为:在不涉及任何风险的决策环境中,人们往往喜欢设定目标作为参照点,而因为损失厌恶的存在使得人们有更多驱动力达到自己的参照点。

  • 出租车司机劳动供给

当天活特别多,很快达到目标,就回家了。若当天活特别少时,就一直努力工作直到达到800美元。(有损失厌恶的倾向,司机们设定800美元的收入目标为参照点)

注: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司机,这种目标行为随着经验的增长逐步的在降低。

  • 工资机制设计与劳动供给

奖励组(得到)与惩罚组(损失),设置合理的目标作为参照点,可以影响员工以产生更大的生产效率。

第三章 跨期决策不一致性

3.1 基本概念

当下享乐偏好指的是未来的消费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水平要低于现在的消费,赋予了过多的权重在当下的成本。

3.2 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行为经济学假设
储蓄消费决策 适适当消费、适当储蓄过度消费、储蓄不足
计划与执行计划与执行一致执行偏离计划 (拖沓、后悔)

3.3 措施

通过以往经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当下享乐偏误并寻求自我限制机制以减轻问题。

内在:出租车司机设定每日收入目标;资金账户区分为现金/投资/保险等分类。

外在:APP 记录刺激,与他人比较刺激;社会保障,五险一金,养老金。

案例:假设上司要求你在两个月内完成两个项目。而你可以给自己的每个项目设置截止日期,并上报给上司作为硬性约束。请问你会选择下面哪种截止日期的设置方式?

A.两个截止日期都放在两个月后 B.一个截止日期放在一个月后,另外一个放在两个月后

MIT的商学院EMBA们选择B,更为严格的自我限制,哪怕这种约束牺牲了灵活性。

第四章 社会性偏好

4.1 利他主义

概念

很多时候人不是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会呈现出复杂的社会性偏好。

案例

独裁者游戏”(用衡量人的利他主义程度)

想象你与现在正在上本课程的一位同学在网上随机配对成一个小组,你不知道他/她是谁,他/她也不知道你是谁。你会从教学小组获得100块钱,你可以选择分N块钱给另外一位同学。

最后通牒游戏”(用来衡量人对不公平的厌恶程度,即人为了追求公平愿意牺牲多少自己的利益)

倘若他/她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如果接受,则按照你的决策 来分配;如果不接受,则你们两个人都拿不到任何钱。

注:允许对方作出反应的话,社会公平性会更高。换句话说,市场化程度越高的社会,对不公平厌恶的程度越高。

现实影响

利他主义:公共政策,如个人所得税,医疗保险;与慈善捐款行业有关。

不公平厌恶:会影响企业的定价策略(价格粘性);工资长期增长。

4.2 信任和互惠

信任

想象你与现在正在上本课程的一位同学在网上随机配对成一个小组,你不知道他/她是谁,他/她也不知道你是谁。你会从教学小组获得10块钱。你可以把其中的N块钱分给另外一位同学,他/她会得到3N的钱,然后可以选择从中还多少给你。

注:

  • 信任在实际中可能是随着社会距离而有所改变的。
  • 信任游戏中分给对方的钱,可能同时包含利他成分,也同时包含所谓求回报的信任成分,即 “信任游戏”= “独裁者游戏” + 纯粹的信任衡量。实验发现利他和信任是一半一半。

互惠

  • 职场,控制组工资一直是12美元/小时;实验组工资意外从12美元/小时涨到20美元/小时

​ 结果:控制组工作效率较为稳定,实验组努力工作产生互惠效应,但这种效应逐渐减少。

​ 注:互惠机制确实有可能使你产生努力工作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可能是短暂的。(互惠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 捐款,控制组无送出小礼物;实验组赠送不同程度的小礼物

​ 结果:捐款数额变化 397-465-691;捐款概率变化 0.12-0.14-0.21

​ 注: 一点点的善意就可以激发这种互惠行为,而如果你付出太多的话,反而可能使你自己的成本上升,而使得整个互惠机制所带来的利润变小。

4.3 社会形象

概念:就是我希望在其他人心里留下好的印象。人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善意和互惠行为,更多是出于社会形象的考虑。

案例:

  • 分钱,想象你与现在正在上本课程的一位同学在网上随机配对成一个小组,你不知道他/她是谁,他/她也不知道你是谁。你会从教学小组获得100块钱。你可以把其中的N块钱分给另外一位同学,请问你会分多少钱?

​ 假设现在有50%的概率你给岀的N块钱会损失掉,另外—位同学只会收到0.他她也知道损失的概率,但是他/她不能区分到底是你原本就给0,还是钱损失掉了。请问你会分多少钱?

我希望自己给对方留一个好印象,那如果是对方留的印象很差的话,我会受到一个效用的损失。我关心这种所谓的社会形象。

  • 街头捐款。如果你走在路上,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乞丐在乞讨,如果他在你的必经之路上,你会给他钱吗? 现在,如果有选择可以绕路,你是会直接过去,还是会绕路走?

​ 真实的利他倾向——可能不会绕路走

​ 考虑社会形象——可能会绕路走

  • 上门捐款。控制组,没有预告,直接敲门募捐;预告组,提前一天预告明天会上门募捐;勿扰组,提前一天预告明天会上门募捐,且居民可选择通知上的勿扰选项挂在门口。

结果:相比控制组,预告组降低应答率9%,勿扰组降低应答率23%(含勾选勿扰项的);相比控制组,预告之后小额捐款(10美元以下)显著减少,但是大额捐款基本不变。

第五章 概率判断偏误 (本质是错误的)

5.1 概率判断偏误

人的概率判断会系统性偏离贝叶斯法则。在大的样本里,人们往往会忽略先验概率,而在很小样本里面就期望样本均值达到期望值。 导致产生了赌徒谬误和热手谬误。

大样本里的偏误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媒体报道说,老人被扶了但是老人讹诈这个帮助他的人。那我们就会直觉地只根据这个个例,得出一个结论说那以后我扶老人都要小心,可能天下的老人都是坏人。这就犯了一个所谓的忽略先验概率的错误,因为你没有考虑老年群体中善良的老人有多少这个比例关系。

小样本里的偏误

赌徒谬误:一个赌徒在连续输了三把之后,坚信下一把定会赢。因此继续赌博。因为他相信平均来说输嬴应该是一半一半。

他忽略了这样的大数定理结论只有在大样本情况下才适用(掷骰子要求400次以上)

热手谬误:一个赌徒在连续赢了五把以后,他相信今天幸运之神的眷顾,他有一双“热手”。因而继续赌博。

因为他觉得正常情况下(大数定理)不可能连续出现五把赢面,所以反推今天自己运气特别好。即,自己出现赢面的先验概率大于50%。

5.2 过度自信

行为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产生过度自信的倾向。有三种表现形式,过高估计自己的绝对成绩,过高估计自己的成绩在和他人相比中的排序,过高估计自己结论的准确度

案例:驾驶行为

Svenson(1981),93% 人群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比人人群中位数更好;46% 人群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能排名前20%。

5.3 投射偏误

投射偏误:人往往高估了未来的效用和当下效用的相似度。从而人们过度地使用当下的效用感知去为未来做决策。

案例:

婚姻决策:筹办完美婚礼,让你女朋友在当下非常感动,她可能会产生这种投射偏误,认为她以后的生活也就是同样的甜蜜。

预定一周后不健康的小零食决策,饿的时候比不饿的时候预定比例高出22%

购车决策,夏季敞篷车购买用户高于冬季,反之,冬季SUV购买用户高于夏季。(长远的消费品的销售量与当下的状态有着极大的关系)

购衣决策,天气冷的时候更容易冲动购买防寒用品。气温每下降30华氏度,购买的防寒用品被退货的比例会上升3.95%。

保险决策, 中国人在雾霾天更容易购买医疗保险,当天的空气污染增加一个标准差,医疗保险的购买增加7.2%; 退保的概率也和天气相关,在免费退保期,如果空气污染程度降低一个标准差,退保概率会增加4%。

第六章 行为政策 (企业政府如何决策)

传统经济学过于理想化,认为即便个体有决策偏误,市场会纠正甚至消除这种偏误。

  • 经验会降低偏误,因而市场竞争会逐步使人变得更加理性。
  • 非理性的人无法再市场中存活下去。

例如:股票市场中,理性投资者用来偏离或者纠正非理性投资者的这种行为的工具是有限的,很多时候股票的价格会长期系统性的偏离它的价值。

企业的商业政策

当下支付成本而长期享用收益,收取低价,跨期决策不一致/当下享乐偏误 —— 投资品,教育产品,健身房产品

最优的策略是收取低价,因为当下你支付成本时候,你更在乎这个成本要比较低,因为你有当下享乐的偏误。但是长期的话,你会忘记去健身房或者控制不住自己。

当下享受收益而长期支付成本,收取高价,跨期决策不一致/当下享乐偏误 —— 休闲品,信用卡贷款。

最优的策略是收取高价,因为当下你会享受到利益,收高价你也愿意支付这个价格。商家设置高转换成本,以防止消费者违约。

政府的自由管教政策

概念:不影响理性人,帮助那些有行为偏误的人改善决策,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案例:未来储蓄计划

  • 提前决定对未来工资的储蓄计划——克服“当下享乐”倾向
  • 储蓄未来工资增长部分的一个百分比——克服“损失厌恶”倾向
  • 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退出—— 有选择的自由

结果:有78%的人参与,并在40个月后将个人储蓄率从不到5%提高到近15%

Last Modified: October 8, 2020